19931925516
当前位置:临轴网  -  本地文章  -  今日头条

【临西历史】临西大运河文化交流带

2023/1/12 9:34:55

评论:0

一、概述:

临西的运河有隋唐大运河(又称永济渠,御河)和元代运河(今卫运河)两条线路,其中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御河)在今县境中部(县城东边)纵贯南北。元代运河(今卫运河)在县境东部边境缓缓流过,与山东临清隔河相望。

隋唐大运河(又称永济渠,御河)源于汉代黄河北流形成的屯氏别河。汉代,黄河屡在本境北流,后形成了屯氏河和屯氏别河。屯氏河,自馆陶东北来,走古清河故道,为今卫运河一线。屯氏别河自馆陶分支北来,由尖冢而北,走今仓上、堤口一线,是为隋唐运河。

临西县境内的隋唐大运河从最北端的郑楼村入境,向南依次流经黄夏庄、宁庄、吕寨、石佛寺、后堤口、龙旺、仓上、赵樊村、郝庄、龙潭、蔡辛庄、乔屯、尖冢等村庄,沿线共涉及吕寨、临西、赵樊村及尖冢等4个乡镇、20多个村庄。

隋唐大运河故道沿岸有鲧堤、临清古城遗址、龙潭寺遗址、尖冢遗址等重要的历史文物古迹及美丽的传说故事,精巧的手工挂面制作技艺,潭腿传统武术等世代传承。

至1127年(金天会五年)县城东迁曹仁镇,元代,被尊为京杭大运河之父的郭守敬,通过对隋唐大运河的截弯取直,弃弓走弦,京杭之间缩短行程近800公里,奠定了今卫运河的走向和格局。今卫运河临西段境内流经长度为39.2公里,平均宽度为1200米,由尖冢入境,经初圈,李圈,赵圈,江庄,大营,丁村,江村,马村,赵村,东西温,刘口,相庄,教场,北队,邢庄,李元,北三里,八里圈,陈窑至汪江出境。

今卫运河畔,有尖冢码头、尖冢钞关、河西老街巷、八里圈清真寺、陈窑遗址、丁家码头险工等古文化遗迹和运河特有的民俗、美食文化。

二、文物古迹

 (一)隋唐大运河线路文物古迹情况

1、历史悠久  防护御河——鲧堤

鲧堤是一条纵贯南北的古堤,传说为鲧治水时所筑。 2004年7月,配合邢临高速建设,省文物考古队曾在此发掘,认为宋代有大规模加固、修筑。到了金代,黄河改道流入淮河,鲧堤也就慢慢废弃了。境内部分地段还比较明显。

2、储粮重地  军事重镇——临清古城遗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魏所置之临清古城,它自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始建,至金天会五年(1127年)东迁,理论上存在了630年。临清古城遗址位于隋唐运河之东,南临齐、赵间的古驿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此城唐宋时期最为辉煌。

临清古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县城东南的仓上村东,如今,古临清北城墙、北城门遗址犹存且部分探明。城内主要建筑有:古县衙、钟鼓楼、文庙、奶奶庙、净域寺、官仓等,有多座汉代至北宋末年的古墓。出土有大量的瓷片,宋代六大瓷系、五大名窑中的大部分瓷器。

古临清官仓遗址位于在仓上村西南,仓上村村名也是由此而得。此遗址西岸为临清古城西城墙。西城墙之外,有古永济渠(大运河),有利于粮食的装卸、转运和存储。临清,是主要的运粮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故临清官仓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

丰富的地下文物埋藏,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研究冀南平原旧城面貌、风土人情、城市发展的珍贵资料。

3、神秘传奇的龙潭古寺  

唐末宋初时期的临清龙潭寺,在临清古城遗址南七、八里处,寺庙东侧有一水潭,常年积水,因水深,水色似墨,水中有一土埝,蜿蜒曲折,威风凛凛,头东北,尾西南,如龙戏水,龙头的东北方向就是黑龙潭,龙颈左侧,有一口古井,村民称为龙眼,至今尚存,传说暴雨期间水涨埝高,从不被水淹没,人们称此为“黑龙潭”。这里有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黑龙潭的传说”,有重要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潭寺遗址,最负盛名的当为昆仑大师创立传统武术的“临清潭腿”,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元代运河(今卫运河)沿岸重要的文物古迹

1、漕运枢纽,通衢要地——运河码头

临西县(古临清)在漕运中承接南北,是北上南下必经之地,境内码头、钞关等设施完善,且当时在全国知名度极高。

运河在临西境码头主要是尖冢码头和丁家码头。

尖冢码头是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之一。码头位于今尖冢扬水站西,至1971年为向东留善堌输水所建的扬水站南一带,绵延3华里多。堤外货场,占地200余亩。金、元时期,运河航运兴盛,尖冢因有"顺河迎流,单堤陡岸"的河道地理优势,又逐渐发展成为较大的河运码头重镇。清早期之后,漕运更加繁忙,满载货物的船只往来如棱,络绎不绝。尖冢,因河而兴,也因河而衰。至1959年,因上游建岳城水库,以及沿河两岸工农业生产发展,用水量大量增加等原因,来水骤减,河流成了季节性河流,槽运也成为季节性运输,码头基本上失去了功能。到1964年,码头完全“关闭”,数代繁华的尖冢码头走完了自己的历史辉煌。在今临西、临清一带一直流传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卫)、三尖冢的说法,以形容历史上尖冢镇的重要及其曾经有过的繁荣。

丁家码头,明代由东枣园村丁姓家族兴建,设在今东枣园村正东的卫运河直弯处。因此地有“单堤陡岸、临河无坡、背河低坑”的地理优势,既是建码头的绝好位置,同时也是河道上的一处险工,是防汛抗洪中重点防守地段。

很久以前,东枣园村河堤西岸就是北通天津、南达馆陶的“官道”,域内途经汪江村西、陈窑村西、齐店(今邢庄)街里、河西、黎博寨等地。因此,陆路交通也极为方便快捷,船渡卸下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迅速运往周边各县地。同时,周边各县地的农副产品也源源不断地陆运来此装船。一时车流如织,货物云集,码头兴盛。丁姓家族也因此而愈加发达。

后来,因卫运河来水量减少等原因,造成船运困难,也与丁氏家族兴衰有关,所以,丁家码头在繁盛了四百多年以后,慢慢地萧条下来,而“丁家码头”这个地理名称被人们沿用下来。

2、明清运河临清老城区——河西镇运河老街巷

临西(古临清)是今运河沿岸一个著名商业城市,特别是明清时期(当时河西镇治所为明清临清城区一部分),在北方运河沿岸的城市中,临西(古临清)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作用和地位尤为突出,曾一度成为全国33个大城市之一,江北五大商埠之一,并以“军事要地,漕运咽喉,商业都会”而著称于世。商业的繁荣,给临西(古临清)带来数百年的辉煌,也给临西县留下了厚重的商业文化。

河西镇运河老街巷有西羊市口胡同、菜市街、筐市、花市街、米市街,另外还有达古巷,石胡同等历史老街巷的格局。

3、友谊象征、历史见证——河西先锋大桥

1958年5月,开始修建卫运河先锋大桥。大桥由国务院交通部工程师会同苏联专家及当时的山东省交通厅第四工程队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设计,由第四工程队施工兴建。因为这座桥为当时国内首建,故命名先锋大桥。在当时来讲,其样式可谓美观、新颖。其车道宽敞,两旁设有人行道和混凝土栏杆。时桥长166米,桥分六孔,主航道孔道为55米,两千吨级的机动船舶和一千吨级的双尾客货轮均能通行无阻。大桥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于1959年7月1日竣工通车。1974年,由于河床加宽,在河西岸续建引桥与主桥相接。引桥长411米,21孔,行车道宽7米,两旁人行道各宽0.75米。至此,全桥达到27孔,长度577米,载重汽车十级,拖车60吨。先锋大桥从此成了连接冀、鲁两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又成为卫运河上的一大景观。

4、宗教圣地 、古建精品——八里圈清真寺

   清真寺始建于明宣德年间,中殿建于嘉靖年间,清道光年间增建抱厦,清代末年增建后大殿。寺内建筑自东往西依次分布如下:寺门、古棚出厦、前大殿、后殿、拱窑式殿。原占地规模较大,后被民房所占,现南北、东西各长57.50米,面积3305平方米。主建筑西大殿面积360余平方米,四周建有南北讲堂及对厅、沐浴室共计二十一间。

清真寺自明代宣德年间至今已有580百多年的历史,是邢台市较古老且保护完整的古寺,也是冀东、鲁西一带著名的清真寺之一。清真寺建筑可分五大部分,是研究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实物资料,后大殿的斗拱木建筑及大殿两侧的雕刻刻工精湛,代表了古代建筑的较高水平。现已被列入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精心烧制、宫廷必备——官窑贡砖

陈窑遗址烧砖业始于明代嘉靖年间,陈、李两姓人家在此建窑烧砖,形成村落,逐渐发展,带动其它村庄也在运河南岸依托有力的水运优势形成规模,至卫运河桥东大桥下,加上其他窑址有十里之遥,有“72窑”之称。其它村庄如运河对岸当时也有不少烧制大砖的窑主,有皇窑、张窑、小白窑等。以陈窑烧制的大砖最有名,所烧制的1米见方的方砖用于皇家建筑铺地用。

北京故宫三大殿、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各城门楼、钟鼓楼、文庙、国子监及各王府营建中所用的临清贡砖比比皆是,处处可见。明清三大陵等皇家陵园营建中所用的“寿工砖”也由临清(部分在临西境内)烧造。此外南京中华门城墙、玄武桥,曲阜孔庙,德州减水坝,张秋镇荆门、阿城、七级等闸坝等处也相继发现临清贡砖,这些砖至今不碱不蚀、敲击有声。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此条信息!
发布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点击更换图片
看不清?换一张
19931925516
  • Q Q: 9278004
  • 微信: Linxi_Zc
  • 客服微信二维码
  •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临轴网”版权所有  |  ICP证:冀ICP备2021023800号  |  技术支持:临轴网(v2024.1)  |  
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交易风险自负!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举报信息、删除信息联系客服